厦门大学光学海洋学实验室
2023年夏季航次---台海-南海-珠江口
2023年6月6日-6月13日,厦门大学光学海洋学实验室(OOL)搭载延平二号开展了为期8天的南海航次,共设计65个大面站,总航程超过1500海里。本次航次一方面通过现场测量光学参量,如水体表观和固有光学参数、水体吸收系数等,与“海丝二号”卫星数据匹配,对卫星产品进行校验,评估验证“海丝二号”卫星性能;另一方面,通过海上现场测量改进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遥感。李忠平教授、林供工程师及研究生共计14人参加了本次南海科考航次。
图1 作业航迹图
航次作业以福建、广东近岸海域为主,覆盖近岸浑浊水体和大洋清澈水体,区域包含台湾海峡、南海北部和珠江口流域,共计65个站位。在近8天的时间里,平均每天作业站位超过8个,站点间隔时间2小时左右。航次中除传统的被动光学遥感参数,如表观光学参数(水下剖面光谱(HPROII),水面之上/走航光谱(SR SE1901/CRUISEAOP)和水面光谱(FOBY-HUB),光合有效辐射(PAR),水体透明度,水下色度);固有光学参数(水体总吸收衰减系数(ACS),后向散射系数(BB7FL2),水体吸收(包括浮游植物吸收,无机悬浮吸收系数,黄色物质));生物参数(叶绿素、藻种、HPLC),初级生产力(PP),水体颗粒粒径分布(Lisst)以及常规CTD等参数外,航次还搭载了单光子水下激光雷达,用于水体剖面参数及水深的遥感测量,开展主被动光学遥感的融合工作。该激光雷达为国际首套可部署于水下的单光子激光雷达,其具有小型化和高集成的特点,体积φ20厘米×40厘米,重量<15千克,功耗<60瓦,可在水深1千米内部署。
航次开始前一个月,OOL课题组的同学们便开始备航:检查每台仪器的性能、学生培训、制定航次计划、完成软硬件的安装及维护,并提前上船进行仪器安装调试等准备工作。航次过程中,光学组制定8小时轮班制的工作计划,进行多种仪器布防和采水过滤工作,生产力组根据航次计划PP采样“晚上采样,白天培养”的要求,进行培养实验作业。半夜起,OOL组的师生们便开始一天繁重的出海作业,初级生产力PP样品采集、培养,……。在组内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特别是延平二号船长、船员们的全力支持、配合下,航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。
航次结束了,出海的同学们感慨万千:
侯思远说:“出海最需要做到的是沉稳。做事情之前确保提前预演每一个步骤,稳字当头,安全第一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。”
张亚龙说:“繁重的任务压得大家苦不堪言,但是我们会发现,即使再苦再累,OOL的同学都能互帮互助,在做完自己的事情的同时帮助其他成员。”
赵龙腾说:“我看到了大海极致的宁静与美丽。”
彭帅星说:“能让我在昼夜颠倒的,除了同学们的陪伴之外,也少不了两位老师的以身作则。李忠平老师与林供老师在8天时间里没有落下任何一个站位,凡事亲力亲为,两位老师的辛苦程度远超各位同学,但却丝毫没有怨言,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感染、激励着每一个人。”
李薇说:“实验过程中操作是重复的单一的,实验时间是在每日的凌晨,同时还要保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,这对我来说是不小的考验。但当每次克服疲惫,顺利完成一天的实验后,见到充满生机的日出,就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。”
翁振武说:“此次出海,是对雷达的一次考验,也是对我的一次考验,每一次海试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,感谢OOL和延平2号。”
愿OOL精神-团结友爱、勠力同心、携手进步、认真负责、一丝不苟、薪火相传,引领师生们再创辉煌。
供稿:林供、张亚龙、练冬梅、李薇、赵龙腾、侯思远、乔瀚洋、谢金燕、李旭、彭帅星、王天浩、杨志峰、翁振武
编辑:武秀玲、侯思远、张亚龙
上一条:第三届(2023)中国水色理论及遥感暑期班成功举办 下一条:南极“追光”之旅
【关闭】